网络上流传着一句调侃的话:“科学的尽头是玄学。”玄学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,是一门包含玄虚、浮虚和深奥学问的学问体系。被后人统称为“三玄”的经典有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和《易经》三部著作。其中,《易经》又被誉为群经之首。《易经》中的风水学尤为博大精深,包罗万象。风水学,也称为地相术或堪舆术,是我国传统“五术”之一。
传说九天玄女创立了风水学,关于“风水”一词的最早记载出自东晋郭璞编写的《葬书》:“……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便有止,故谓之‘风水’。”在古代社会,风水学被广泛应用于建筑,尤其是在陵墓的修筑方面。古人普遍信奉命运与天地相连,特别是皇室贵族更为重视风水,认为风水可以影响家族兴衰。每位皇帝登基后不久,便会开始筹划为自己选址风水极佳的陵寝,这是关乎百年后家族荣光的大事。
一座宏伟的陵寝不仅象征着生前的身份和地位,更是后世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、衣食无忧的保障。风水良好的陵墓还寄托了福荫后代、巩固江山社稷的美好祈愿。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坚信自己是“真龙天子”,天命所归、神圣不可侵犯,因此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“龙脉”。所谓龙脉,大多依山傍水而形成,风水学中讲究“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”,山为阳,水为阴,配合天上的星宿,形成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格局。
展开剩余80%龙脉极其难觅,熟悉《鬼吹灯》的人都知道“寻龙定穴”的说法。若能在龙脉上找到一处墓穴,通常意味着墓主身份尊贵。在中国古代,有三座神秘陵寝建于龙脉之处,其深藏的奥秘至今无人能够破解。
我们常称自己为“炎黄子孙”,其中“黄”指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——黄帝。黄帝陵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,对每一个华夏儿女意义重大。传说黄帝带领远古族群征服东夷与九黎,结束了混乱蛮荒,统一中华大地,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。在位期间,他大力推动农业生产和文化发展,“艺五谷,兴文字,作干支,制乐器,创医学”,为中华民族迈向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据说黄帝晚年因功绩卓著,感动天帝,天帝派应龙来迎接他升天,黄帝得以成仙。其臣子因不舍跟随黄帝登龙背,却被应龙甩落凡间。故此,世人皆认为只有最伟大、最贤能的黄帝才能真正羽化登仙。现存黄帝陵实为衣冠冢,实质上未安葬其遗体。
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,黄帝去世后的千年里,祭祀黄帝的仪式从未中断。自唐宋以来,黄帝陵屡次得到修缮与保护。宋仁宗下诏免除黄帝陵周边百姓的赋税,明朝将祭祀黄帝定为国家大典,清朝亦多次祭祀并加固陵寝。近现代孙中山先生也曾亲笔赞颂黄帝,彰显其文化地位。黄帝陵不仅是一处先人陵墓,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象征,是华夏儿女认祖归宗、传承文化、激励民族自信的重要精神标志。任何损毁黄帝陵的行为,都被视为忘本辱祖的可耻行径,绝不被允许。
乾陵是唐代保存最完好的皇陵,被誉为唐十八陵中最坚固稳固的一座。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。其建造严格遵循风水学,采用唐太宗独创的“因山为陵”法则,将陵墓置于龙盘凤翥的山脉之上,既增加了隐蔽性,也极大地提升了防盗能力。
乾陵坐落于梁山,国师袁天罡曾极力反对,认为梁山形势如同侧卧的妇人,若将此地定为帝陵,恐将令李氏王朝受制于女子。然而梁山的风水正契合武则天的雄心壮志,最终说服李治将陵寝建于此,或许梁山真是武则天的命中龙脉。武则天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、唯一一位女皇帝。
此外,乾陵的布局如同一个缩小版的长安城,墓区划分为皇城、宫城及外郭,设有狄仁杰等官员的祠堂,主墓被环形排列的陪葬墓环绕,星光环抱,形成隐秘布局。地宫中,武则天仍享受生前的荣光与尊贵,朝臣跪拜守护,还有成吨珍宝陪伴。据传,王羲之的名作《兰亭序》极可能藏于乾陵之中。
巨大的财富诱惑使乾陵多次遭盗掘。黄巢曾挖掘梁山约40米深沟渠,孙连仲炮轰墓道,但无一得手。千年之后,我们虽无法探知乾陵内部景象,但从无字碑前仍能窥见武则天的神秘与自信,以及她的洒脱气度。
说起“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”,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位率领蒙古铁骑横扫草原、统一部落、拓展疆土的英雄。然而,他的陵寝却成了谜。现今我们所知的成吉思汗陵,仅是祭祀场所,真实墓葬则仅在《元史》中以“起辇谷”三字带过。
1225年,已年逾六旬的成吉思汗亲征西夏,至1227年神秘去世,葬于秘地。关于其死因,历史众说纷纭,也为陵寝蒙上神秘面纱。史料记载,他生前曾在肯特山一棵榆树下静坐,称此地良好,愿死后葬于此。千年传说难辨真假,但愿这位草原英雄实现夙愿,与榆树、雄鹰、格桑花共守心爱草原。
通俗地说,风水其实并不神秘,它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、水源、土壤等微观因素与天地宏观环境的学问。其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。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,保护环境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,福泽子孙万代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