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伊利股份(600887)近日,荷兰合作银行发布2025年全球乳业20强榜单。榜单上,伊利股份稳居全球乳业五强、连续12年蝉联亚洲乳业第一,再次成为唯一进入全球五强的中国乳企。
首先,这是“全品类均衡布局”对周期性风险的主动对冲。 乳业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,长期受原奶价格波动、消费需求疲软、竞争内卷等多重压力影响。传统企业往往依赖液体乳单一基本盘,抗风险能力较弱。而伊利通过液体乳、奶粉、冷饮、奶酪等多个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,构建了“基本盘+增长极+调节器+潜力股”的韧性结构:液体乳贡献稳定现金流,奶粉业务成为高毛利增长引擎,冷饮发挥季节性平滑作用,奶酪与乳脂等深加工产品则开辟高附加值新赛道。此外,伊利还在以“健康”为核心布局非乳业务,进一步扩大企业增长边界。这种“非对称均衡”战略,使企业在行业下行期仍能依靠结构性优势实现利润增长,有效破解了“大而不强、稳而不韧”的产业困局。
其次,这是“纵向产业链延伸”对关键环节“卡脖子”问题的战略突围。 全球乳业价值链中,高端原料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,中国乳企多处于加工与分销环节,附加值低且供应链安全受制于人。伊利在内蒙古建设奶酪智造标杆基地三期项目,推动原制奶酪规模化国产,正是对这一结构性短板的精准补位。此举实现了从“代工依赖型”向“技术自主型”的跃迁,不仅降低生产成本、提升毛利率,更增强了对上游资源与核心技术的控制力。这种纵向一体化战略,使伊利从“乳制品制造商”升级为“营养解决方案提供商”,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步掌握议价权与标准制定权。
第三,这是“横向跨界融合”对消费场景与产业边界的重构创新。 随着健康消费兴起,乳制品正从“基础营养”向“功能性、个性化、服务化”演进。伊利与同仁堂战略合作,推出“药食同源”功能性乳品,实质是将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营养科学结合,开辟“养生乳品”新赛道。同时,其探索“医疗+营养”模式,将产品嵌入社区、药店等健康服务场景,推动企业从“卖产品”转向“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解决方案”。这种跨界融合,打破了传统产业边界,创造了新的需求空间。从熊彼特创新理论看,这属于典型的“创造性破坏”——通过产品、服务与商业模式的组合创新,重构消费者认知与市场格局。
可以说,伊利的持续领先,已超越简单的市场份额竞争,演变为一场关于产业链控制力、技术自主性与消费场景定义权的系统性博弈,谁能掌握生态谁就越有优势。
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